卸下“甜蜜负担” 储备“幸福基金”
发稿时间:2025-10-09 10:5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十月,湖北省英山县的秋意渐浓,金家铺镇龙珠村党支部书记汪亮的心里揣着一件暖心事——一户村民刚刚预约了礼堂,准备在腊月办婚礼。“这是婚俗改革以来,村里预约办新风婚礼的第二家。”
今年初春的那场新风婚礼,汪亮记忆犹新。当时,村民舒跃飞家办喜事,一改往日的婚庆排场,没有浩浩荡荡的婚车队伍,没有堆积如山的彩礼,却多了乡亲真挚的祝福和新人幸福的笑容。
“彩礼8.8万元,礼堂办宴,节省10余万元,用于武汉购房。”汪亮的笔记本上,账算得清清楚楚。就在几个月前,这页纸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内容:“舒家,预算彩礼20万元。”
转变来之不易。舒跃飞是远近闻名的农机手,儿子在武汉工作月入过万,20万元的彩礼对他们来说可以承受。村两委一行三人第一次上门,舒跃飞态度很明确:“彩礼少了,让人瞧不上。我就一个儿子,这钱没必要省。”那天,任凭大家怎么说,他都坚持要按老规矩办。
转机发生在第二次上门。
“老舒,你是村里的能人,儿子又这么有出息,更应该给乡亲们带个好头。”村干部推心置腹,舒跃飞终于松了口:“汪书记,你们这么用心,我再不配合就说不过去了。就这么定了,按新规矩办!”
让汪亮感动的是,舒家不仅接受新规减了彩礼,把酒宴从县城酒店搬回村里礼堂,还邀请他做了证婚人。“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认可。”
这样的故事,正在英山的乡村田野、农家院落不断上演。
2024年5月,英山县启动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针对群众反映的“一场婚宴背三年债”难题,将抵制高额彩礼作为突破口,推动乡村婚俗改革落地见效。数据显示,仅今年该县乡村已举办30场新风婚礼,占同期乡村结婚总户数的一半;彩礼均价从16万元降至8万元,婚宴平均花费从6万元降到3万元。数字背后,是几十个家庭卸下“甜蜜负担”的轻松与喜悦。
转变如何发生?
英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童壁介绍,答案在于“疏堵结合”。
“疏的是观念,堵的是陋习。”走进英山县婚姻登记处,新人会发现这里多了一个特别的环节——“文明婚恋第一课”。工作人员会递上一份《婚事简办倡议书》,邀请新人在承诺墙上签名。从去年至今,已有229对新人在这里许下承诺。
“堵”的功夫下在细微处。全县202个行政村将彩礼、宴席规模、随礼金额的限额标准纳入村规民约,建立起“乡村干部+红白理事+志愿者”联动机制。据统计,改革以来,围绕高额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旧俗,累计开展“婚俗新风”上门劝导5000余次。
“不是要剥夺传统,而是要回归婚俗的本真。”童壁说,县里组织创作的《移风易俗天地宽》等文艺作品,融入乡音乡情,巡演150余场,让群众在笑声中思考。
改变,也源自榜样的力量。
在孔家坊乡,孙双双和夏宇这对“网红”夫妻的选择成了“活教材”。2022年,两人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创办黑猪养殖场。他们通过镜头记录喂猪、卖货的日常,凭借真实的内容积累了94万粉丝,不仅把黑猪肉卖向全国,还通过直播助农,帮乡亲们创造了两天卖出1800斤茄子的纪录。
今年7月,当爱情修成正果,两人默契地选择了“零彩礼”。“我们一起打拼出来的日子,比啥都金贵。”他们的故事经由乡公众号头条推送、宣传片巡回播放,成了英山移风易俗的生动案例。
乡里给小两口发了“文明积分”大奖。干部上别人家劝导时,也常讲他们的故事:“你看双双家,没彩礼,日子照样红火!”
在草盘地镇桃花冲村,妇联主任万紫棠的选择同样有说服力——她把改革做到了自己家里。
女儿女婿谈婚论嫁时,万紫棠决定不要彩礼。这名在基层工作了20年的村干部深知,移风易俗最难的就是打破“面子关”。最终,万紫棠给女儿的嫁妆是几床温暖的被子。
“以前说彩礼少了没面子,现在谁家婚事简办,邻里都竖大拇指!”乡风之变,让共青团英山县委书记张鑫琦感触颇深,一些家庭经济压力大,不少青年因为高额彩礼甚至害怕结婚,改革新风无疑让适婚青年卸下了沉重的负担。
为巩固新风尚,当地团组织通过公众号宣传、理论宣讲,力求让婚俗新风吹进青年心里;在“五一”、七夕等关键节点,组织大型联谊活动,每场参与青年达200人以上。
汪亮把婚礼中的细致变化总结为“三省”:流程省了,简化见面、回门等环节;起媒省了,不再给媒人重礼;婚宴省了,在村里礼堂办既省钱氛围又好。
如今,龙珠村的文化礼堂里舒家那场简朴、温馨的婚礼之后,村里几户有适婚子女的家庭也来咨询新式婚礼流程。
省下的彩礼钱去了哪里?童壁说:“它们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小家庭的启动资金、果园茶园的生长基金……”
李欢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