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蒙眼相亲局 先听听你是什么样的人

发稿时间:2025-08-20 10:01: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黑色眼罩系紧的刹那,都市的喧嚣与视觉干扰一同褪去。26岁的艾什刚适应片刻静谧,身旁便传来椅腿轻擦地面的声响,随即一个带着笑意的陌生男声打破沉寂:“现在猜我是不是双眼皮,算犯规吗?”

  这是在一场名为“蒙眼相亲”的活动中,10名Z世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青年展开的一次特别“心动探索”——卸下“眼缘”的评判,转而尝试用“耳缘”倾听、用“心缘”感受。

  在快节奏、高流动性的都市生活里,“脱单难”逐渐成为不少人的共同困扰。而传统相亲中,“第一眼”的外貌印象与直接的现实考量,也常让年轻人倍感压力。面对这种困境,渴望真实与深度情感连接的Z世代选择主动探索。“蒙眼相亲”正是他们的一次大胆尝试:当视觉暂时退场,心动能否挣脱外在束缚,回归更本真的情感共鸣?

  初见

  青年男女蒙眼对话听声辨人

  在北京五道口的一幢写字楼内,宽敞明亮的空间被布置得温馨浪漫,若有似无的香薰气息,试图安抚参与者初来乍到的紧张。鲜为人知的是,这里晚上是一家小酒吧,白天则是“瞎灯趣谈”蒙眼相亲的活动场地。

  所谓蒙眼相亲,就是参与者全程佩戴眼罩,在完全看不见的状态下进行交流。

  下午两点,活动正式开始。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素未谋面的参与者依次走入活动区。随着脚步声和椅子轻微的挪动渐渐停歇,现场陷入微妙氛围——眼前漆黑一片,身边是谁、长什么样,全然未知。

  首个环节是“蒙眼7分钟破冰”。10人围坐成圈,男女交错而坐。规则很简单:与左右两侧的异性分别进行一对一的“蒙眼对话”。主持人率先抛出破冰话题:“如果人生是一本小说,你认为是人物重要还是情节重要?”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在场的男女纷纷陷入思索。起初,大家显得有些腼腆,都默契地等待身边人先开口。“我觉得是人物吧。”一个男声打破沉默,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为什么呢?”紧挨着他的女生艾什立刻追问,声音里透着好奇。仿佛被这声“为什么”点燃,四周渐渐响起试探性的低语。就在这时,艾什清晰地听到身旁露营椅金属腿划过地板的“吱呀”声——为了听得更真切,那位男生摸索着将椅子朝她挪近了些。“你想啊,主角立不住,情节再精彩也像空中楼阁。生活也是一样,我更看重遇到的人,以及和他们交织的故事,无论好坏。”他的声音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清晰。

  这样的蒙眼对话,每人会经历三四轮。在视觉缺席的“真空”环境里,声音的音色、语调、语速,以及措辞的逻辑与情绪的温度,都成为彼此感知、建立初步印象的通道。看不见脸庞,声音就是第一张“名片”。

  近两个小时的交谈后,活动进入轻松的游戏环节。“脑筋急转弯”“听歌识曲”等小游戏如同一剂解压良方,迅速点燃现场气氛。笑声与恍然大悟的惊叹声此起彼伏,打破了最初的拘谨。直到最后的“国王游戏”,才迎来真正的“揭面时刻”——参与者终于摘下眼罩,第一次看见了在黑暗中陪伴自己、触动自己的声音的主人。

  破冰

  揭面一刻现场氛围更松弛

  眼罩揭开的瞬间,众人的表情成为最直观的答案:有人眼中闪过惊喜,也有人因现实与想象落差而愣住。

  参与者小沫坦言,对方在黑暗中的温润嗓音与优雅谈吐,曾让她构建起理想形象,但现实相见却带来“不知该如何形容”的感受。“人是视觉动物,我还是没办法完全不看脸。我要再想想自己更看重的是什么。”

  这种坦率也揭示了蒙眼相亲的天然局限:设计者试图弱化外貌,但部分参与者最终仍需直面“看脸”的本能。那为什么还要来参与这样的相亲局,小沫解释说:“正因为我知道自己会被外表影响,甚至可能被它‘蒙蔽’,才更想试试暂时剥离它,感受那些日常相亲里可能被第一眼忽略的连接感和可能性。”

  不过,与小沫的反应不同,更多人的眼神里流露出惊喜与坦然。他们主动起身,为黑暗中聊得投契的“声音伙伴”递上真诚微笑,现场氛围也逐渐变得松弛。

  这份松弛感很快又被一场“国王游戏”推向高潮。游戏中的连串“破冰”桥段,让全场笑声不断。

  当“背对背拥抱”的指令发出时,一位戴眼镜的女生攥着衣角,小步挪近,后背刚贴上男生衬衫便触电般绷紧。男生也瞬间红了脸,抬手虚护住对方腰侧——两人笨拙又认真的模样,引得全场大笑。

  活动方设计的小游戏加速了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升温。在轻松氛围中,每个人都能观察到对方在互动中的反应、体贴度乃至幽默感,从而进一步增进了解。

  北青报记者发现,类似“去视觉化”的社交实验在北京并非孤例。虽然都强调遮蔽视觉,但形式各有千秋。

  与“瞎灯趣谈”小而趣味性强的特点不同,前门夜莺剧场的“阿芙洛狄忒的考验”更强调氛围感和科技感。参与者需在昏暗灯光下佩戴面具、耳机和手机设备,分坐两端的男女阵营,上半场必须严格保持沉默。他们通过指令完成展示与问答,并匿名接受评分。随后,活动方运用 “稳定婚姻算法”(一种相亲市场上默认的方法——通过双向选择达成稳定匹配的算法,确保不存在更优组合)进行两两配对,下半场则安排无声协作任务,加深彼此了解。品牌主理人默默形容这种方式为“暧昧但守礼”,既保留了初次接触的微妙氛围,又避免了因过度越界带来的不适。

  默默也曾亲身体验该活动。她发现,算法配对结果往往与预期不同,但正是这种差异,让她反思自己究竟被哪些细节打动。她注意到,有些人在互动游戏中展现了意想不到的魅力,也有人因透露特殊身份而引发新的兴趣。

  “这种反差感正是活动的魅力所在。上半场和下半场展示的是人的不同切面,一个人的立体感,往往就在某个意想不到的环节显现。”默默说。

  初衷

  挖掘每个人不同维度的闪光点

  “瞎灯趣谈”要蒙眼,“阿芙洛狄忒的考验”则要求在暗处戴面具,这些环节都打破了人们平时“先看外表再交流”的习惯。

  参与者花菜说,她的注意力会自然聚焦在声音质感和表达内容上:“声音好听很加分,但更关键的是能不能产生共鸣。我会听对方的兴趣爱好,以及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我是不是一致,看看彼此是否投缘。”

  活动中,一位金融行业男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分享的行业趣闻生动有趣,很会调动气氛。聊天中还透露出爱运动、积极理性的一面。这种主动‘暖场’的能力在黑暗中格外突出,揭面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

  另一位参与者艾什也认为,语言是思想和经历的外在表现,深入倾听更能准确了解一个人。“我专注于内容本身,它映射着一个人的过往、观点和价值观,这些才是最本质的。”她还对现场的一位互联网从业者产生好感:“他讲起在家打理花草的细节,让我觉得他很细心,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瞎灯趣谈”主理人阿陈从事活动策划多年,截至目前,他的团队已成功举办40余场蒙眼相亲,累计参与者超过800人。他在日常工作中逐渐摸索出这种形式的新奇价值:“日常社交高度依赖视觉,蒙上眼换一种方式感知世界和他人,本身就是一种独特体验。”不过,他更看重的是卸下心防后的效果:“黑暗让人放下戒备,交流反而更专注、更深入。”

  “阿芙洛狄忒的考验”活动的品牌主理人默默,则从设计逻辑上阐释了“相亲去标签化”的初衷。她认为,视觉退场未必阻断“一见钟情”,只是心动的触发点变得更为多元:“颜控之外,还有‘声控’‘手控’,甚至‘背影杀手’。”她解释说,团队在活动中刻意设计了“身形、声音、动态、想法、默契”五个展示环节,旨在挖掘每个人不同维度的闪光点。

  该活动为参与者提供了日常中容易被忽略的展示场景:一双漂亮的手、一个优雅的动作,在聚光灯下会被清晰捕捉并投射到大屏幕上;声音也是如此,在剧场环境中,当参与者独自发声时,音色特质被放大,成为吸引他人的焦点。

  “这些设计主要是想让那些容易被视觉标签淹没的个体魅力,拥有被看见、被欣赏的机会。”默默说。

  意义

  从“浪漫实验”到“现实连接”

  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尝试,遮蔽视觉的相亲活动以“看不见对方”为核心设定,更强调“交流优先”,避免因外貌先入为主而影响判断。单场活动通常聚集12至20人,参与者能在3小时内与6至8位异性完成深度对话,效率和沟通体验更高。

  正如参与者花菜在活动后分享的感受:“这种批量‘对话’和传统一对一相亲不一样,至少接触异性的效率高得多。”

  这种形式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对传统相亲顺序的改变。在传统相亲中,年龄、收入、房子、学历等硬性条件往往先入为主,左右第一印象,而性格、兴趣、价值观等内在特质常被放在后面。蒙眼相亲则试图打破这种逻辑:通过“先不看人”的设定,把交流与三观契合感提前,让参与者在最初互动中更专注于对方的表达与想法。等到摘下眼罩时,外貌和职业等信息依然会产生影响,只是先后顺序被重新安排了。

  “我们并非反对‘看脸’,而是探索‘除了脸还能看什么’。”主理人阿陈这样概括活动的初衷。在蒙眼相亲有限的黑暗时段内,注意力往往从视觉转向听觉,使个人特质获得更充分的呈现空间,也让交流暂时脱离“以貌取人”或“过度关注物质条件”的常规模式。从机制上看,这种形式为参与者提供了展示自身其他特质的机会。

  品牌主理人默默观察到,与传统相亲相比,新兴的蒙眼相亲吸引的人群有所不同。传统相亲往往强调外貌与 “硬件条件”,许多人会先确认这些因素再展开交流;而蒙眼相亲吸引的则是另一类人:他们抗拒被数据化评判,更渴望剥离社会标签的纯粹相遇。

  “某些硬件条件与内在价值观的匹配度,本无必然关联。”默默说。她认为,人类认知存在天然局限:面对陌生人时,视觉系统会本能捕捉外形、穿着、气质等表层信息,但这些即时判断往往反而成为深入理解的屏障。而戴面具相亲的妙处,在于通过选择性遮挡,改变认识异性的切入点。

  “蒙眼和戴面具本质上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默默总结道,“当视觉感知消失时,陌生人之间反而能生长出更从容的认知方式——先感知灵魂的轮廓,再辨认面容的细节。”

  不过,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挑战也浮出水面:短暂的黑暗交流虽能擦出火花,却难以验证真实生活的契合度。在设计活动流程时,默默团队敏锐捕捉到了这一深层需求。为促成参与者从“浪漫实验”迈向“现实连接”,他们在“阿芙洛狄特的考验”下半场特意设置了一个环节:引导大家匿名写下“希望有人陪伴完成的一件事”(如看展览或打卡咖啡馆)。

  在最后的自由交流时间,主持人会向全场展示这些心愿。若有参与者对某个心愿感兴趣并愿意在活动后陪伴实现,即可“认领”。主持人随后会找到心愿的“原作者”,并征询其是否接受认领。只有双方都明确同意,才算匹配成功,并获得活动方准备的小礼物。这份象征性的“契约”,为双方保持联系、进一步了解彼此提供了可能。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