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文润新婚俗 “喜镇”更添喜

发稿时间:2025-02-14 11:09:03 来源: 农民日报

  “姑娘,出阁!”“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赤绳早系,白首永偕。”伴着喜气庄重的念词,身着凤冠霞帔、圆领官袍的新娘和新郎在亲朋好友的声声祝福中完成了一场中式传统婚礼。这样充满仪式感和传统文化气息的婚礼仪式,几乎每天都在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北苏庄村上演。

  北苏庄村,还被冠以一个喜庆的名字——喜镇。《高平县志》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于公元445年到泫氏县(高平市)观赏连理树。如今,那棵象征着美好爱情的连理树已成为文化符号,北苏庄村更是以此为基础,将村庄打造成为一座集婚礼举办、婚宴服务、古村落观光于一体的大型婚俗体验园,传承中华传统“喜文化”,将优秀家风融入婚礼,引领文明婚俗新风尚。

  “喜”从何来

  “喜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且极具特色的一部分。无论是乔迁之喜、金榜题名,抑或一年中的传统佳节,人们都要营造欢乐氛围,分享喜悦,传递福气。在所有喜事中,婚礼可以说将“喜文化”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红灯笼、红绸缎、红牌匾,北苏庄村处处点缀着“喜”元素。作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北苏庄村至今还有24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院落,气势恢宏的古院落群让北苏庄村的厚重历史底蕴扑面而来。“结婚于‘昏’,高平市的人们现在还保留着在傍晚举行婚礼、晚上宴请宾客的传统。”喜镇景区的讲解员李慕琪带领记者走进“连理院”,“这处宅院是清乾隆五十八年至嘉道年间修建的,主门迎面的砖照壁是喜镇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很多游客或者新人都爱在这里合影留念。”

  连理树的历史故事给高平种下了“喜文化”的根脉,穿越百年的上党梆子则用高亢活泼的音调将北苏庄村的“喜气”传得更远。“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周凤莲在轿中喜气盈盈。”上党梆子名篇《抬花轿》不仅婉转动听,更传达出了自由恋爱、抛弃门第观念的进步思想。当地有名的上党梆子班社“永顺班”也曾驻留于此,走进北苏庄村里的永顺堂,李慕琪指着展柜里陈列的戏服说:“高平是‘上党梆子之乡’,咱们这里走出了张爱珍、吴国华等5位梅花奖得主,这也是我们的大喜事。”

  被“喜文化”浸润千年的北苏庄村也因此迎来了新时代的“喜事”。北苏庄村村委会主任杨晋忠告诉记者,得益于景区建设而在本村实现长期就业的村民就有50人,从2023年末开始提供婚礼服务至今,已经有150多对新人在北苏庄村举办了婚礼,婚礼已经预订到了2026年。

  给现代婚礼一点“中式震撼”

  家住高平市的秦天伟和妻子在去年国庆期间举办了婚礼,婚礼仪式就选在了北苏庄村。“结婚之前我们去喜镇参观过,当时给我们的感受就是太震撼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秦天伟历历在目,在他看来,中式婚礼中的一系列流程喜庆热烈、传统朴实,让他和妻子觉得既新奇又感动,更让整场婚礼“仪式感满满”,“后来我们还去看过其他婚礼场地,都觉得没有比喜镇更合适的了。”

  “高平有着深厚的婚俗文化底蕴,在喜镇举办传统婚礼的夫妻能够感受到喜文化的厚重,对婚姻也有积极影响。”高平市国投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和鹏飞来北苏庄村工作已经有三年了,他见证着这个村庄的变化,也见证着一百多对新人的幸福时刻,他介绍道:“中式婚礼巡游、出阁礼和正婚礼是游客和新婚夫妻很喜欢的环节,其中巡游就是新娘坐轿巡游,伴着上党八音会,锣鼓喧天,场面火热。”

  传统婚礼中的其他环节同样意义非凡。“出阁礼”,锣鼓声中,身着古典服饰的礼仪人员齐声吟唱:“喜镇千载,一脉相承,有凤出阁,不忘亲恩……”提醒即将出嫁的女儿不忘父母恩情,新娘还会聆听父母教诲,传承家风家训;“正婚礼”“沃盥礼”隆重典雅,象征着对婚姻的敬重,“同牢礼”“合卺礼”则意味着二人要同甘共苦、相伴终身。新人也可以在婚礼中增加自己喜欢的环节,赵敏就在婚礼上同法国新郎雨果合唱了一首山西民歌《想亲亲》,为婚礼增添了几分浪漫和乐趣。

  在北苏庄村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了正在筹备婚礼的程莎莎,她认为年轻人办婚礼时,排斥的是那些意义不大且“劳民伤财”的仪式,比如过高的彩礼、不文明的闹洞房行为,“这些陋习违背了传统婚礼的本意,婚礼应该是一个收获祝福和快乐的过程,传统婚礼中的一些仪式也能让我们认识到婚姻是需要认真经营、严肃对待的。”

  好传统源自好家风

  “我是赵树理,在我写的《小二黑结婚》里,有这样一段故事……”夜幕降临,永顺堂的红灯亮起,披着粗布短衫的演员登场,游客们坐在小马扎上观看正在上演的剧目《小二黑结婚》。

  四合院落成了沉浸式演出的天然舞台,演员们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欢呼雀跃的表演牵动着游客们的心绪。“赵树理就是晋城人,这部剧很好地展现了他作品里提倡的婚姻自由、大胆追求爱情的观点,同时也丰富了‘喜文化’的内涵。”和鹏飞说。

  从永顺堂出来,漫步在古香古色的道路上,临街的几处古宅院的墙角被修整成平面。讲解员告诉记者,原来这几处“免角”的院落是历史上杨家的宅院,以“诚信、团结、谦让”立家共事的杨家在建房时,凡在街面上的房屋都主动“免角”,以方便邻里的轿子通行,“最典型的就是南七宅院的‘谦让墙’,杨家与德为邻、和睦相处的家风也传承至今。”

  说话间,记者来到“追远堂”,只见“书香铭世”的红色牌匾悬挂在大门上。走进院内,贾、杨两家的家训牌正对着来往的游客。“这里是贾氏兄弟创建的追远堂,原本是祭祀、祈福、供子孙读书的地方。在打造喜镇过程中,我们在不破坏院子原貌的基础上,将它改造成贾、杨两大家族的家风家训馆,目的是将好家风传承下去,给来喜镇办婚礼的新人们一些文化熏陶。很多来喜镇拍婚纱照的年轻人都爱来这里看一看。”李慕琪说。

  “兄弟团结、孝敬长辈,勤俭持家、以俭养德。”从安徽来的游客站在杨氏训诫的牌子下细细品读,他们的孩子将杨氏家训诵读了出来,一旁的游客听到后纷纷为孩子鼓掌,优秀家风在清脆童声中被传承、弘扬,这一刻,让北苏庄村的“喜文化”变得具象可感。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