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清新的婚恋观为生活添彩
发稿时间:2024-10-30 11:15:04 来源: 光明日报
从《诗经·邶风·击鼓》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誓言,到《礼记·昏义》中“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者也”强调的家族传承与社会责任,婚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意义。时至今日,现代青年在保留对美好婚姻向往的同时,在努力去除那些与时代脱节的传统规则。
“轻相亲”“恋综式旅行”不拘泥于形式,在结识新朋友的同时,能促进情感自然发展。婚礼的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无车队、无主持,放个短片就开饭”“用公交车接亲,用奶茶敬酒”“鲜花蔬菜瓜果装饰婚礼现场,仪式结束后全分给宾客”……在青年群体间,婚恋观的嬗变正如一场社会文化的盛宴逐渐展开,传统相亲形式、婚礼形式被重新解构,婚恋场景的创新与改变象征着现代青年婚恋理念正在走向个性化和多元化,体现出年轻人对“婚恋从心,婚俗从简”的自主意识与个性化追求。种种现象,不仅是青年婚恋场景中独特的风景线,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实例。
现代年轻人婚恋形式的变化,一方面体现在将仪式从传统规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体现在年轻人对生活本质的深入理解和追求。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清流式”婚恋观,是对繁杂仪式的修正,更是对幸福生活的真诚诉求。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背景下,青年人选择的婚恋方式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同频共振,而非物质条件的筛选。他们通过新的婚恋形式表达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认同,并试图在婚姻生活中保持这种内外一致的和谐美。
这种婚恋观念的转变不仅赋予了婚姻更多的个人风采,也降低了年轻人对婚恋经济压力的焦虑,使婚姻能回归其情感本质。民政部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依法办理结婚登记768.2万对,同比增长12.4%。其中25岁至29岁年龄段的结婚人数最多,占比达到38%;20岁至24岁年龄段占比为13.8%。这一数据的增加正反映出年轻一代婚恋观的变化,这些青年们的选择不再受制于一段时间以来的“车与房”标签,而是以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为导向,去寻找与自己生活上合拍、精神上互相理解的“另一半”。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青年婚恋观从传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更多追求自主婚恋的选择权。这种自主意识源自现代社会文化中对个性化和情感精神层面的追求。在情感社会学中,这种变化可以被视作年轻人对于代际冲突的回应与超越。社会行为理论指出,个人在其社会行为中受到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双重影响,这表现在婚恋中,则是年轻人既受到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也在社会发展背景下吸收当代文化的价值观念。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动态演化,是在传统婚恋观念和以事业成就论优婚的观念之外,新一代的青年更加重视情感契合,强调以情感为基础的良性婚姻关系的建立。这种现代性趋势不仅更新了婚恋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压力。
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的文化观念正朝着包容、多元、开放的方向转变,鼓励青年群体以理性化和感性化并重的方式探寻理想婚姻。这种新风尚也表现在政策的调整与社会环境构造的优化中,让青年人在一个更加宽松、受尊重的环境中自由选择属于自己的婚姻形式。我们应充分理解并支持这一婚恋观念的更新,将目光放至更宽广的文化和社会层面,为年轻人创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婚姻社会环境。我们真诚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能继续通过政策倡导、舆论引导和场所建设等方式,鼓励年轻人树立起健康的婚恋观,主动引导他们建立正向的情感关系,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和平台。
简而言之,我们看到青年群体婚恋新现象不仅是个体婚姻选择的自由表达,更是整个社会文化转型的重要一环。它需要在尊重传统和迎接现代化挑战之间找到平衡,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文化繁荣。这些变化,正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一“清新”婚恋形式下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