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

首页 >> 轮播图 >> 正文

重新找回自己的力量

发稿时间:2022-12-23 10:33:46 来源: 中国妇女报

   “我感觉四周冰冷绝望,经常睡不着觉,没理由地烦躁和哭泣,有时还忍不住对孩子发火……”来访者葱兰说。

      前一天,她刚与妈妈发生了激烈争吵。起因是她报了个进修班,上课时需要老公在家看一下孩子,老公不答应,两人因此吵起来。一气之下,她带着孩子回娘家。没想到妈妈不仅不安慰她,反而怪她脾气不好,让她先以家庭和孩子为重。她瞬间崩溃了。

      我的人生从哪一步开始出错?

      葱兰家庭富裕,一家四口,父母、哥哥和她。从小到大,她吃穿用都很好,上的也是名校。“爸妈很照顾我,那时我觉得一切都很完美。” 

      但到了大一下学期,她开始迷茫,发现现实世界不是认为的那样。学业的压力,与同学相处,都让她很不适应。再加上哥哥成家,嫂子精明能干,侄子又接连出生,父母把精力都投入哥哥一家人身上。她没法表达这种失落,只能通过发脾气让父母关注自己,父母的回应却是“你又任性了”。

      为了能把父母的爱重新夺回来,她按父母的要求,放弃了原本的梦想,从一线城市回到老家,进入一段令父母满意的婚姻,选择一份不喜欢但稳定的工作,以为这样离父母更近,父母的注意力就回来了。没想到,却出现了很多问题。老公谈恋爱时还好,但婚后却越来越冷漠。孩子出生后,面对婆媳矛盾和照顾孩子的辛苦,老公选择逃避和冷暴力。她向父母哭诉,妈妈反而怪她耍性子。葱兰不知道自己走错了哪一步。

      对自己的爱不能从属于他人对你的爱

      从回到老家开始,葱兰一步步忘记了怎么去做自己。就像戴上面具太久,到最后,就把面具当成了自己的真容——在心理学家荣格的解释中,这叫“人格面具”。

      那我们的“面具”是怎么来的呢?

      一种是内化:人在出生之后,都在观察周围人的做事风格和习惯,揣测话语的表面意思和隐含意思。慢慢地,这些材料在内心形成了烙印,这就是内化过程,它是不知不觉中形成的。

      一种是实践:通过身体力行把自己的言谈举止和思想感情记录下来,形成主体面具。

      人格面具不是没有好处,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和睦相处。但它的害处在于,如果一个人过分沉溺于扮演的角色中,人格的其他方面就会受到排斥。

      比如葱兰,一直以来按照父母的要求去生活,活成了父母心中的样子,也自我塑造成了父母眼中期待的“公主”。因此,她总在关系中希望别人去保护她、满足她,而渐渐忽略掉自己所具有的披荆斩棘的能力。

      咨询中,葱兰也会时不时表达对嫂子的愤怒,觉得自从嫂子来了后,家里就再也没有她的位置。每每和父母谈论烦恼时,父母就会说:“你嫂子能干,家里打理得很好,你哥原来也爱玩,现在也很顾家了。你为什么总是回来就诉苦?” 

      我问她:“没有嫂子之前,当你有困难时,你父母是怎么回应你的?”

      她说:“爸妈以前从来不对我说重话,还要我哥让着我。”

      “是不是以前父母总觉得你是弱小的,需要被照顾呵护?”

      葱兰若有所思。我继续引导她去发现问题的来源:“你有没有感觉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父母放在弱势位置上,久而久之,你自己也认同了这个位置,认为自己是一个是需要保护的弱者。一直以来你都在有意忽略自己的能力,期待通过与他人的融合而永远被爱、永远不受伤害,但却没有好好看见自己的努力、坚韧。”

      接受这个真相很难。确实,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会影响我们怎么看待自己。

      在我们早年的客体关系中,如果得到了足够的支持、理解和包容,我们会成为自在、自信、自由的自己。如果在早年的客体关系中,传递的是一些负面或绝对化的信息,如“你是弱小的,你是不行的,你是不够好”,我们就会接收并最终认同。这种认同会让我们丧失自我认可的能力,时常陷入到失落、无力、沮丧、恐惧,甚至绝望。因为不知不觉中,我们接受并内化了父母的那些信息。

      葱兰一直以来用自己的方式满足父母对她的期待。在咨询中,我让她认识到,每当她按照自己想法去做事时,才真正快乐、自信且闪闪发光。

      当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将自我兴趣与外在需求结合,将自我能力与外界同步发展时,“我”才会从其中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愉悦自己,更重要的是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人持续成长的动力。

      个人救赎之路

      人一生中有许多重要的事情,但认识自己最重要。

      首先,要有自我成长的意识。

      我们在面对爱情、事业、婚姻时,会面对更多的挑战,这时不要着急、泄气、绝望,真实勇敢地面对,是个人的救赎之路。

      其次,可以寻找专业的力量,如心理咨询。

      现实生活中,葱兰的情绪是不被允许和接纳的。当她向父母表达时,只会被回应“你又任性了”,而老公的态度总是冷漠和拒绝。那些无法被家人接受的情绪、情感,影响着她的身心健康。

      心理咨询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在这里,葱兰开始学习如何去理解自己,和自己对话,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固有思维,比如她对父母过于依赖,并将这种依赖投射给老公,期待他也能将自己当成公主去保护。

      实际上,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公,都无法实现她的理想化需求。因为这种依赖的基本动机是“匮乏”。以匮乏为动机的人,更多从有用性的角度和他人建立关系,对于别人不符合自己需要的部分,不是完全忽视,就是视为干扰或威胁。

      目前,葱兰开始打破对父母、老公的依赖,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组织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获得了肯定。

      在咨询中,我们讨论了“外在现实”和“内心感受”的差别,看到老公在现实生活的付出。而他们的冲突,更多来源于对家庭掌控权的争夺。

      当她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争吵背后的本质时,反倒能从“不被爱”的痛苦感受中走出来,更客观地看待婚姻、处理夫妻关系。如今发生冲突,她可以更精准地看清问题的所在,避开情绪旋涡,平静地表达自己的需要。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