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

首页 >> 轮播图 >> 正文

提高自我分化能力 为婚姻赋能

发稿时间:2021-11-15 17:30:31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婚姻中的问题常常暴露我们内心最隐蔽的一面,我们总希望伴侣成为自己坚实的依靠,而事实上,许多时候我们无法强求对方足够完美并能永远被依靠,这时出现的问题,就成了我们认识自己的最好机会,通过这些问题更清楚地认识自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被低自我分化拖累的亲密关系

      案例一:云翔相貌出众,工作稳定,但34岁了依然没有成家。这些年他换过不同类型的女朋友,而分手的理由却如出一辙,都是他母亲觉得对方不好,所以感情的事一拖再拖。前年,托亲戚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同龄女孩,相处半年后他们结婚了。婚前女方提出一个要求,婚后要出去租房住,不和公婆住在一起。当时云翔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那我爸妈谁照顾”,但考虑到他们未来的生活,他还是答应搬出去住。

      婚后幸福的日子没过多久,生活就显现出本来面目。常听到云翔在抱怨:你怎么那么懒,房间没收拾,衣服也没洗……妻子很委屈:我工作也很忙,家务不只是我一人的,你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什么都得我操心……云翔的母亲时不时会过来,也对儿子说:“这也太不像话了,难道要把家务留给你?”

      妻子怀孕后,有时去医院做产检都是自己。孩子的出生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回到正轨,矛盾反而愈演愈烈。妻子想请月嫂,婆婆说:“请月嫂浪费钱,还嫌我照顾不好她?”云翔也站在母亲这边:“我妈专门来照顾你,为什么还要请月嫂?”妻子私下和云翔说:“婆婆做的饭我根本吃不饱,我自己花钱请月嫂为啥你们还拦着。”婆婆说:“就她娇贵事多。”云翔被夹在无止境的争吵中无法呼吸,他越来越忙,不知是工作让他无暇顾及家事,还是他有意逃进工作里。

      案例二:小雨是在父母的争吵声中长大的。15岁时就中断学业踏入社会打工挣钱,20多岁时就有丰富的异性交往经历,但往往与男友交往几个月就会被分手。原因很简单,她一旦认定对方,就主动放弃工作,待在家里伺候对方以换取被爱,最终,她这种高依赖低自尊的爱都难成正果。

      26岁的小雨认识了一个没有稳定职业的小伙子,他们很快相爱,她再次停止工作,用甘当家庭主妇自我牺牲的做法让男友留在身边,几个月后他们奉子成婚。后来,在艰难的婚后生活中,随着孩子的到来,小雨一边为家庭全身心付出着,一边对丈夫不信任,时不时视频、语音查岗,这样的不安全感与控制行为激化了她与丈夫的矛盾,不久这段婚姻就在风雨飘摇中倾塌。无奈中,孩子送回婆家抚养,小雨又出去找工作。直到现在,女儿已上小学,而她很少去看她。虽为母亲,但小雨却不知道该如何爱孩子,她只关心自己能不能重新得到别人的爱……

      云翔和小雨的案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都是自我分化较低拖累夫妻关系的典型。

      什么是“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概念是家庭治疗大师鲍恩提出的,他根据家庭系统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模式是情感和理智的互相博弈,而自我分化能力是指在遇到外界压力时,一个人是否有办法让理智压倒情感,从而得到最稳妥的处理方式。

      简单来说,自我分化是一种自我思辨的能力,代表一个人能否在与世界相处时坚持自我,在体验亲密关系的同时,依旧保持内心的独立性,用理智将情绪化从行为反应中剥离开来。

      在婚姻中,自我分化较低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

      一是与原生家庭的无法分离,在新组成的家庭生活中,无法脱离原生家庭,或是经常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例如云翔“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不懂得分担家庭责任。母亲的过度干预,导致他在心理上和父母并没有完成分化,凡事都以母亲的意见为主,无法坚持自我,处理问题易受情感影响,缺乏理性判断,面对家庭矛盾时,他不去改变相处模式,选择逃避,使婚姻陷入僵局。

      二是与伴侣之间的过度依赖、过度缠结。许多人在亲密关系中会失去自我,生活的全部精力都投注于另一半,过于依赖他人,在一定程度上丧失自我。如小雨,在关系中没有边界,她的情绪时刻都受他人影响,分不清是自己还是他人的情绪。在这种缠结的状态中,就会过度迎合他人以求关系的维持。

      小雨在父母的婚姻冲突中长大,不仅没有获得父母成熟的爱,还要充当父母冲突的调停者。所以,她从小形成的未分化的自我认知与行为,成为她成年后经营婚恋关系的模式翻版,同时这个惯性使她在经历了多次情感失败后,依然没有引起她的足够重视与反思。

      一个成熟的自我,是珍视意识独立前提下的情感与认知行为方式,现实生活中的每一次历练与教训,都应该成为更靠近自我的一次机会。而小雨在成长中,没有发展出成熟独立的自我意识,她把自己存在的意义绑定在伴侣身上,模糊了亲密关系应该保持的边界,让她在情感上追求强烈的依附,每一段关系都在不断重复着以前的经验。

      如何“科学地坚持自我”

      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既能在婚姻中保持独立,又能和对方亲密,知道自己要什么,因此在婚姻中能处理好自己的、伴侣的、共同的关系,这种人才会在婚姻中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能量。

      1.从家庭角度来寻找问题的根源。

      鲍恩认为,家庭中的自我分化问题是多代传递的,个体可以通过父母的互动模式,以及他们各自原生家庭中的互动模式来探索。

      当发现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存在自我分化较低的行为时,在与伴侣的相处中,就要尽可能避免出现同样的表现与互动。

      2.理清自己与父母、核心家庭与原生家庭的界限。

      当伴侣指出或自己发现过度依赖原生家庭时,要有意识地从原生家庭中分离出来,意识到家庭的界线在哪里,更多考虑伴侣的感受,不轻易被别人的看法左右,自己解决自己小家的问题。

      3.向内求提升自我分化水平

      自我分化功能较低的人,会把自己的遭遇归结于没有遇上对的人,通常会用指责、抱怨要求他人改变。当难以改变对方时,又会选择极端行为威胁试探对方的边界。

      鲍恩指出:伴侣共处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部分取决于自己是怎么做的。

      所以,不妨把视线从指责抱怨对方中抽离,投注到自己身上:我的不满意是源自内心的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对自己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我是否理解这一部分自己?通过这样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不断自我梳理和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我分化水平。

      4.从依赖型自尊到独立型自尊。

      婚姻的满意度很大程度在于能否跟自己很好地相处,是否是一个足够独立的人。

      任何时候都应该把自我成长放在第一位,不要把核心价值感交付别人,那样的话,就犹如你的人生让别人代驾,丧失了生活的主动权。

      减少对伴侣或家庭的依赖,为彼此的个性腾出空间,提升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逃避问题,不放弃成长,把生活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婚姻中保持亲密又独立的姿态。

责任编辑:宋静